江南文化网,欢迎您访问本站!
您的位置: 江南文化网 > 新闻

金融开放需精准监管降低企业应对监管的成本

来源:东方财富    发布时间:2019-07-10 12:28   

今年以来,金融领域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持续推进。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成效发布会。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会上介绍说,当前银行和保险业总体运行稳健,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谈到监管问题,周亮表示,只有坚持“监管姓监”,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才能取得积极进展。伴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持续迈进,也吸引着更多高质量的境外金融机构到中国来投资兴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丁剑平表示,对外开放强调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应对监管的成本,这要求监管部门要采取更为精准的监管方式。

融资难融资贵得以缓解,金融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

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9万多亿元,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达到6200多亿元。截至今年5月末,对民营企业的银行贷款余额4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8%,前5个月新发放的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发放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为51.48%;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2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9.55%,比各项贷款增速高了3.61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1928万户,较年初增加205万户。

另外,融资成本降低。今年前5个月民营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为5.98%,较2018年全年平均贷款利率下降0.92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89%,较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5个百分点。

目前,银行和保险机构充分调动信贷、债券、股权、保险等资金,保证融资的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使得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以改善。

坚持“监管姓监”,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积极进展。经过各方努力,目前一些高风险机构逐步化解风险,非法集资大案要案正在有序处置,网络借贷风险压降成效比较明显。从网贷机构数量来看,目前已比2018年初下降57%。通过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两年多来已压降层层嵌套、结构复杂、自我循环高风险金融资产13.74万亿元,有力遏制金融的“脱实向虚”。“可以这样讲,抵御风险的‘弹药’是充足的。金融风险已经从发散状态逐步转向收敛,总体可控。”周亮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第一阶段取得了成效,下一步要让金融市场发挥风险匹配的作用。

姚洋认为,去年实施的资管新政把银行的表外业务归到表内管理,严肃金融纪律,让银行不能再无限扩大杠杆。此外,资管新政把银行的理财资管业务从银行本身剥离,这有利于打破理财资管的“刚性兑付”,改变老百姓的保本观念。所以说,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第一阶段取得了成效。下一步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收缩,降低风险,分业经营。

“更重要的是,要做让金融市场能发挥风险匹配的作用。”姚洋分析认为,目前,金融领域仍面临许多问题。首先,由于强监管的限制,“打击”了银行放贷给中小企业的信心。目前,金融监管强调零风险,要求每一笔信贷不能有坏账,这也使得信贷员理性地选择不给民营企业放贷。另外,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展缓慢。目前,在影子银行方面,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偏好高风险的金融机构很难得到资金。

金融开放和改革需要更精准的监管方式

去年4月份,银保监会出台了15项金融市场开放举措,今年5月份又推出12条新措施,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持续迈进,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境外金融机构到中国发展。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表示:“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整体上不受外部因素左右,主要还是根据银行保险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防控风险和对外开放整体的需要。”

肖远企介绍说,今后还将根据需要陆续推出更多的开放措施,尤其欢迎有专业专长、在细分市场有特殊产品和管理经验的外资机构来华。比如,在不良资产处置、财富管理、商业保理和健康养老保险领域,欢迎境外金融机构来华开展业务。同时,也欢迎境外的金融机构参与银行保险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的改革重组。

已在中国境内营业的金融机构同样享受开放的利好。从推出开放措施的影响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深度大大拓展,其同业业务和零售业务得到较好发展。“开放既有利于现有在华经营的外资机构,也有利于新进机构和中资机构一起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活跃度,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肖远企说。

丁剑平表示,对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监管层面可通过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手段实现精准监管。“金融开放和改革需要更精准的监管,对外开放强调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应对监管的成本,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采取更为精准的监管方式来为企业创造更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