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网,欢迎您访问本站!
您的位置: 江南文化网 > 新闻

探访全国首个全嵌岩基础海上风电项目——向蓝海要绿能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5-09-14 11:12   阅读量:6190   

探访全国首个全嵌岩基础海上风电项目——向蓝海要绿能

北部湾的风,掠着浪尖吹,83座百米高的风机凭海临风,巍然矗立,3支叶片像巨手扫过波涛。风速达每秒3米,叶片便缓缓转动,将海风转化为绿色清洁电能,输送上岸,点亮万家灯火。

“看大屏幕,转速、发电量、风机运行状态一目了然。”9月上旬,在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中控室里,广西投资集团旗下广西能源集团海上风电项目技术负责人沙欣宇指着大屏幕向记者介绍,语气中满是自豪。这是广西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全嵌岩基础海上风电项目,为广西向海图强注入强劲能源动力。

量约20.6亿千瓦时,可满足200多万家庭的基本用电,每年可节省标煤约6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4万吨。这背后是“双碳”目标下的战略选择,既补全广西海上风电的短板,更给全国岩基海域绿能开发提供可复制样本。

但蓝海不好“啃”。第一步就卡在了设计。海上风电,稳是关键。单台重达1700吨,想在浪里站稳,全靠“支撑腿”——风机基础导管架。

国内多数风电场为淤泥砂质地质,要么单桩直扎海底,要么四桩导管架四平八稳,可广西项目所在海域是坚硬岩基海床,单桩打不进去,四桩成本太高,老路走不通。

“那就搞三桩!”设计团队大胆创新“三足鼎立”方案。这不是简单减一条腿,而是打破行业惯性,用数据将地质特点、水文规律转化为参数,以定制化基础替代通用方案,实现技术破局。要抗住15级及以上的台风,还需精准捕捉北部湾50年一遇的恶劣气候及海况,通过筛数据、套公式、剔干扰,终于算准了83个机位249根不同“支撑腿”的极限荷载。

闯过设计关,施工关更难。北部湾海域地质复杂,海床覆盖层浅、岩石硬度高、波流杂乱无章、过境台风多,施工窗口期短。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党员先锋队见招拆招,练出两手“穿针引线”绝活。

一手在海底:夜间退潮时,通过潜水员精准指挥,在水下20多米处,将导管架3根插尖支撑腿精准插入嵌岩植入的海底工程桩,再通过高强度注浆,让重达750吨的导管架稳稳矗立。

另一手在高空:在130多米高的塔筒顶端安装重达200多吨的风机叶片,需克服百米高空风速忽大忽小的不利影响,将叶片轮毂底部的180颗螺栓精准对接180个机舱螺栓孔。毫米级的误差控制,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施工从“能建”迈向了“建好”。

困难中,施工纪录不断被刷新:国内最快20天完成单台风机嵌岩基础,最快40小时装完一台风机,10余项技术实现国内首创、首次突破。

设备和工艺技术也同步升级。风机叶片采用创新式的气弹裁剪技术,叶片更轻,捕风能力更强;半湿式铝塑复合带海缆采用无铅化设计,更轻更环保,更利于海上施工;塔筒、发电机、齿轮箱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100%,更适配北部湾海域风浪、盐雾等特殊气候。

作为风电场“心脏”的海上升压站,国内同等规模的海上风电项目需建2—3座。而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依托多项核心技术建起模块化大容量升压站,1座即满足需求,还配置智能巡检机器人实现无人值守、智慧运维。

这“一座顶三座”的创新,不只是缩小体积,更通过硬核技术提升效率,补上运维短板,实现更小、更快、更省。

2024年9月,17级台风“摩羯”肆虐北部湾海域,狂风裹挟巨浪掀起10余米高的浪墙,持续冲击着海上设施,对项目形成极端考验。“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正如海燕搏击风浪,凭借创新技术锻造的铮铮铁骨,风机、海上升压站等重要设备设施,全部安然无恙。

从岩基禁区到风电良湾。未来,更多“海上风电森林”将在北部湾海域崛起,让清洁能源的浪潮涌向更广阔的天地。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