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网,欢迎您访问本站!
您的位置: 江南文化网 > 江南

十二艺节丨政策东风助力稀有剧种蓬勃发展白剧《数西调》明晚亮相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05-23 07:59   

gt;gt;gt;专题: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5月22日报道: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不少地方剧种带来了精彩的演出,他们的参评、参演,让这一艺术盛会更显异彩纷呈。5月23日、24日,原创大型白剧《数西调》就将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上演。在今天的“媒体开放日”上,该剧主创身着民族服装,接受了记者采访。

白剧《数西调》剧照

年轻白剧团带来“人性的呼唤与赞美”

白剧又称吹吹腔,主要流行于大理白族地区。白剧《数西调》来自云南省大理州白剧团,是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评剧目,也是本次艺术节38台戏曲类作品唯一的少数民族剧种。该剧讲述了清末民初,白族妇女周秀珠收养杀夫仇人土匪铁姑的儿子阿亮,本想将其养大为奴,以慰亡夫在天之灵。但在养育过程中,与阿亮产生深厚感情,渐渐视为己出。阿亮在知道身世后,在经历恩与仇、爱与恨和善与恶的心理煎熬后,两颗恩怨交织的灵魂,终得救赎和重生,共同谱写了一曲母子情深、人间大爱的“数西调”。

《数西调》是2014年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剧本。据该剧编剧李世勤表示,茶马古道在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站,传奇故事实在太多。“随便一寻,便有好故事。”自己选择这个故事,是因为其中有“人性的呼唤与赞美”,有白族人对生活、对理想的追求。他们非常渴求社会的秩序与和谐,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包容、宽容与大爱。“苍洱地区,几千年的历史与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白族人,除了当地秀美的风光,白族人的精神世界一样值得我们去探寻。”

白剧《数西调》剧照

白剧《数西调》剧照

《数西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征鲜明。剧本唱词使用白族特有的“山花体”格式,唱腔设计和舞美服装均保持原汁原味的白族风格,展现白族人民能歌善舞,又使全剧充分体现了戏曲化。剧中人物命运纠葛,恩仇交织,故事抓人。导演在程式化、空间处理和锣鼓经的使用上充分戏曲化,在展现白族人民能歌善舞的同时,力避歌舞化。

“白剧姓白,所以白剧的剧种风格是首要的。”该剧导演张树勇表示,《数西调》在继承、发扬白剧本体艺术特征的同时,强化了民族风情。就是为了让这个剧更加好看,更加“抓人”。

该剧的主演是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杨益琨,她也是白剧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白族人,在她眼中,白族妇女骨子里透出来的就是勤劳、善良,剧中主人公周秀珠就是典型的白族妇女的代表。虽说白剧以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的形式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但白剧团建团才60年,“因此,每一个人物,每一台剧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机会。”

白剧《数西调》剧照

白剧《数西调》剧照

政策东风让“天下第一团”花开正艳

1992年,大理州白剧团被授予“天下第一团”——天下,仅有这一个团唱这一个剧种。像这样的团,全国还剩200多个,例如苏剧、华阴老腔等。这些剧种都是历史沉淀下的稀有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密码就暗藏在这些剧目的演出之中。

然而,这些剧团却曾经连生存都是问题。据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州白剧团团长姜果介绍,目前该团编制114人,

2010年之前,每年的财政拨款是198万元,那段时期,对白剧这种稀有剧种来说,生存是艰难的,也是一段较为沉寂的时期。从2011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许多对白剧加强保护和扶持的政策,财政拨款也增加到了每年1200万元。“谈钱也许听起来太现实,但是从财政拨款的金额就可以看出国家对民族剧种的重视。2015年,大理自治州还出台了对白剧——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的专项政策,对白剧的生存、发展各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白剧《数西调》剧照

姜果还提到了一个数据:34。去年年底,白剧团一次性招收了34名专业技术人员。全都为在编在职,有戏曲演员、舞蹈演员、乐器演奏人员等,平均年龄不到19岁。“有了财政拨款的保底,又有了年轻人的加入,我们对白剧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也有了新的期盼。”

白剧的变化,也是许多稀有剧种近年来变化的一个缩影,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下,稀有剧种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而许多稀有剧种,也在政策的东风中重新焕发活力与激情,为民众奉献出一台台精品力作。

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苏剧《国鼎魂》、黔剧《天渠》、闽台地方戏《阿搭嫂》、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将先后上演。对上海的市民来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能“足不出沪”就能听到地道的地方戏曲的机会,不容错过。(本文剧照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