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网,欢迎您访问本站!
您的位置: 江南文化网 > 江南

生活垃圾“四分类”催生商机厨余垃圾粉碎机、堆肥机真的实用吗?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06-20 14:40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实施。这些天,上海市民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热情高涨,各种垃圾分类“神器”也应运而生。

厨余垃圾粉碎机、堆肥机……很多商品瞄准一些居民想足不出户或不破袋就方便地投放湿垃圾的需求。然而,这些商品真的方便吗?湿垃圾在家门口“消化”会有什么难以预料的后果吗?

粉碎直排?上海条件还不成熟

湿垃圾粉碎机在上海普及的最大阻力在于连接家家户户和污水处理厂之间的管网。目前,绝大多数市政污水管网的设计标准都没考虑到这方面,这是否会导致管网淤积、堵塞有待研究。

最近,在朋友圈内时常看到各种垃圾处理器的推荐,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湿垃圾粉碎机,每台价格从1000多元到6000多元不等。

据介绍,只要将湿垃圾粉碎机接入厨房的下水口和排水管之间就行,每次启动电源,破碎叶轮可以将湿垃圾粉碎,再用水冲入下水管道,迎合居民嫌扔湿垃圾麻烦而不愿分类的心理。

商家称这种设备更能促进垃圾分类的效果,因为设备只能“吃”湿垃圾,无形中引导使用者将湿垃圾挑出来。比如把外卖吃剩下的麻辣烫倒入破碎设备,留下一次性餐具,这就是一次“自然而然”的垃圾干湿分类。

上海市环科院一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显示,假设上海十分之一家庭普及这类设备,预计上海每天可在源头减少1300多吨生活垃圾,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每天直接减少垃圾焚烧厂处理费用89.86万元、垃圾填埋场处理费用13.9万元。如果这套系统覆盖上海所有家庭,那么每天进入末端处置环节的生活垃圾有望减少一半左右。

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家庭厨余垃圾破碎直排系统早已不是稀罕物。1927年,第一台厨余垃圾粉碎机诞生于美国。2009年,厨余垃圾粉碎处理器被列入美国国家绿色建筑标准。目前,80%美国新建住宅都装有食物垃圾处理器。2000年,日本颁布厨余垃圾再生法,购置电动厨余垃圾粉碎装置的家庭只需自己负担1万日元。家庭厨余垃圾粉碎后,可以直排下水道,或者用热空气烘干成粉末,加工成有机肥料。

看来,湿垃圾粉碎机优点很多,在国外也得到广泛应用,但专家指出,这类设备如果在上海家庭大范围推广,目前条件还不成熟。

上海市环科院专家表示,湿垃圾粉碎机在上海普及的最大阻力在于连接家家户户和污水处理厂之间的管网。在我国,家庭湿垃圾破碎直排还是新事物,目前,绝大多数市政污水管网的设计标准都没考虑到这方面,经过破碎的湿垃圾是否完整地流到污水处理厂,能否不在管网内淤积甚至导致管网堵塞,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现有管网条件下,除非确保湿垃圾破碎成悬浮状态,既不是浮在污水表面,也不是沉积在污水底部。”专家指出,这样才可能在湿垃圾流向污水处理厂过程中,不与管网摩擦,不会在管网内形成残留。还要综合考虑管径、坡度、水位、水泵的设置等多种因素,这些条件不满足,湿垃圾也不能完整地流到污水处理厂。日积月累,管网内的湿垃圾将越积越厚,直至堵塞,从管网疏通维修成本和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而言,得不偿失。

此外,湿垃圾粉碎机的普及还要面临一大挑战:不少管网至今还存在雨污混接问题,这意味着含有破碎湿垃圾的部分污水将不进入污水管网,通过雨水管网直排到河道和海洋。

就算源头破碎的湿垃圾能“无损”地流向污水处理厂,还存在成本难关。一般情况下,价格更贵的设备可能在破碎效率、使用寿命、防震降噪等方面性能更好,但愿意购买的居民较少;更多居民不会为了避免堵塞下水管网而买单,他们会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厨余垃圾粉碎机,先满足“扔垃圾更方便”的诉求。

堆肥养花?肥料的出路成问题

小区里使用堆肥设备的居民多了之后,自己用不了,肥料成了一种负担。市绿化市容局建议居民现阶段充分利用社区四分类体系来分类投放垃圾,能够遵循“一严禁、一鼓励、两分类”。

如果不把破碎的湿垃圾随水排入下水管网,而是“堆肥”呢?

在某购物网站上,记者注意到一款价格2000多元的厨余垃圾堆肥机,商家宣称每24小时可以将一到两公斤的厨余垃圾变成有机肥料,用来供养家养绿植或改良花园、菜田的土壤;堆肥过程中,95%的厨余垃圾将“消失”,变成水和二氧化碳。

相比之下,不插电堆肥桶、堆肥箱采用自然降解的方式,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周期更长,将菌剂和厨余垃圾搅拌后,一般要等一到两个月,才会有“产出”。

一位民间垃圾分类达人说,这两种产品她都尝试过,各有利弊。插电堆肥机的缺点是太贵,且堆肥过程会有酸败味飘出,还会有噪音;优点是处置周期短,产出肥料的效率高,使用后,除了贝壳、榴莲壳、玉米棒、家养绿植的枯枝等过于坚硬或降解时间更长的垃圾外,几乎没有剩下什么湿垃圾要出门扔的。

不插电的堆肥箱缺点是处置周期长,家中湿垃圾无法一产生就得到及时处置,堆肥过程味道更大,不适合放在家中;优点是物美价廉,最贵的大容量堆肥桶或堆肥箱,几百元就能入手。

此外,无论设备插电与否,使用的居民不得不考虑肥料“出路”问题。

“家里的阳台就养了几盆多肉,时间一长,多出来的肥料用不掉,不知道扔哪里好。”有居民说,一开始居委会和业委会帮忙把这些肥料分享给小区里其他有需要的居民,或者用来养护小区绿化带,但小区里用类似设备的居民多了后,肥料成了一种负担。个别小区还动员居民把湿垃圾做成“环保酵素”,投放到河道里用来提升水质。

对于将自制“环保酵素”或“天然肥料”倒入河道湖泊的做法,监管部门明确表示不鼓励。“不同的酶制剂,也就是所谓的‘环保酵素’,可以用来改善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指标也不同。”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专家指出,来源和制作过程五花八门的“民间酵素”,没有针对性的治理对象,也无法预见能取得怎样的治理效果,盲目投放到污染河道中去,很可能因为“不对路”而无效,反而给本已污染的河道增添新的污染,甚至引发生态问题。

既然肥料会成“烦恼”,那有没有在源头直接“消灭”湿垃圾的设备呢?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环博会上,一些厂商的消灭型湿垃圾处理机就吸引众人目光。打开设备,内部有大量乳白色颗粒,这些颗粒是微生物可以附生的“家园”,湿垃圾和这些“家园”共处24小时左右,就会被微生物“消化”转变成二氧化碳、水、氨(或铵离子)等物质,经处理后,可达标排放。

和堆肥相比,这种消灭型处置工艺,每处置1吨湿垃圾可少产生77公斤的二氧化碳(当量),且避免堆肥过程中的异味、渗滤液等问题。但百沃星联(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李鑫坦言,上海市场目前对消灭型湿垃圾处置工艺仍十分谨慎,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大多数客户仍抱有“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观念,更能接受堆肥等有实际产出的工艺。此外,消灭型湿垃圾处置工艺过去很难突破排放物不达标的问题,不少客户对此仍有顾虑。

居民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垃圾分类的“烦恼”是值得鼓励的,但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负责人表示,现阶段更建议居民充分利用社区的四分类体系来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能够遵循“一严禁、一鼓励、两分类”。“一严禁”是严禁把有害垃圾投放到湿垃圾、干垃圾里。“一鼓励”是鼓励居民把可回收物拿去卖。“两分类”是居民家里放两个垃圾桶,厨房放湿垃圾桶,阳台过道或客厅放干垃圾桶。除包装纸、塑料盒等放到干垃圾桶里,果皮、菜叶、剩饭菜放在湿垃圾桶里。